海口殡仪馆加强疫情防控 守灵厅治丧人数限制10人以内

海口殡仪馆加强疫情防控 守灵厅治丧人数限制10人以内

2021-01-11 16:50·南海网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月11日消息(记者 韩星)1月11日,海口市殡仪服务公司发布公告,即日起至疫情解除前将加强馆内防控措施,进馆人员须全程佩戴口罩、主动配合门岗人员做好信息登记、体温监测、核验绿码、消毒等防护工作,待工作人员示意可通行后方可进入馆区。

据介绍,海口市殡仪馆工作时间为8:00-16:00,治丧家属可根据实际安排,错峰前往办理业务。为避免人员密集,殡仪馆将采取引导取号办理、专业分流疏导、分批分段等方式有序引导群众依次办理业务。

为减少聚集规模,控制治丧人数,海口市殡仪馆规定,在业务大厅及火化车间内办理业务的家属不得超过3人,其余随行人员请到厅外空气流通处分散等候。进入守灵厅的治丧人数限制在10人以内,进入中型告别厅的治丧人数限制在20人以内,进入大型告别厅的治丧人数限制在50人以内,前后左右间隔须至少在1米以上。尽可能简化丧事办理流程、缩短治丧时间。

对于体温超过37.3℃,伴有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或健康码非绿码的人员,暂不允许进入馆区;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请自觉向工作人员出示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可入馆。

“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浅谈中国的丧葬制度和礼仪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无论是埋葬制度还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这种丧葬制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中许多内容由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反映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丧葬制度的传承

1、先秦时期

山顶洞人就已经有了埋葬死者的行为,他们在死者周围撒以红色的赤铁矿粉粒,并有石器和装饰物陪葬。很久以前,人们就有了灵魂的概念,同时也希望灵魂能够永远不死。殷商时期,这一观念愈加丰富和强化,当时的人认为灵魂来自于天,属阳,主管人的精神知觉;魄来自于地,属阴,主管人的形骸血肉。魂魄相合人则生,相散人则亡。二者离散之后,魂升天,魄入地,最后复归于天地之气。魂入天后转化为神,魄入地后腐化成水归入土壤,魂对后人有庇护之效,先人的魂魄得到后人的无限崇拜。这就是为什么从殷商之后,中国人喜欢厚葬的原因。

丧葬制度是一个讲究身份地拉的制度。贵贱阶层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是墓室大小不同。贵族墓室小则几十平米,大则超过上千平米;而平民的墓室一般仅有几个平米。二是棺椁档次不同,贵族除装殓尸体用棺外,棺外还套以木椁,棺椁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并涂以多层漆,附贴上麻布和绢以装饰保护棺椁。

而平民的墓葬则有棺无椁,甚至连棺也没有,仅将尸体埋于墓坑中。其三,贵族墓葬中有人陪葬,少则三五人,多则数十甚至上百人,而平民墓葬中无人陪葬。其四,贵族墓葬中陪葬品数量多,档次高,不仅有玉器陶器,还有青铜器爵和鼎,而平民的陪葬品仅为陶器或者是一些日常使用的石铲、蚌镰等物品。地位更为低下的奴隶, “厚之以薪,葬之中野”,他们死后被抛弃在沟壑之中,其尸体任野兽撕啃。

由于殷人尚神鬼,所以在殷商时期十分崇尚厚葬,不仅陪葬物品丰富,而且越来越精致豪华。从劳动工具到生活用品,从贵重的礼器和乐器,应有尽有。

西周时期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礼仪已基本定型。在丧葬方面,墓葬也是根据同一家族有规划地布置安排,成片组成族葬,家族茔地相对固定。葬制和葬俗都保持相对的一致,丧葬文化中所规定的种种礼俗,如墓地风水的选取、服丧期间的各项禁忌、祭品和冥纸安排上的差异等,在西周已具成熟,逐渐形成特定的丧葬文化心理,也对后世丧葬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时期在丧葬的一些礼制上,做了相应的补充。此时的葬制,根据死者生前的身份,决定陪葬物的有无和数量的多寡。明确规定了葬礼日期:“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礼记·五制》。)。

战国时期铁器成为丧葬礼仪中的重要陪葬物。另外,很少再用人做殉葬品,而代之以木俑、陶俑,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2、秦汉时期

秦国皇陵有着秦人磅礴大气的特点,高大的墙垣,华丽的寝殿,坚固的坟丘,丰富的陪葬,是秦陵的重要特征,也是后来帝王陵墓的“样板墓”。

秦朝厚葬风俗,对两汉的丧葬习俗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时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也有了厚葬的条件。 “事死如生”观念的流行,导致厚葬之风在社会中迅速蔓延。

“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后汉书·明帝纪》。)“或至金镂玉匣,(木需)楩(木丹),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成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务崇华奢。”为了墓葬不惜倾家荡产,造成墓葬之豪华,令人叹为观止。

汉代墓葬的特点是:富贵之家,在葬埋尸体之后,不仅要垒一大坟丘,而且还要在其前置上墓碑,碑上刻上墓主的身份、官职及生平经历等。同时设立墓园,内中立墓阙,立石人和动物石像,以此象征主人的富有和排场。墓地也会建筑坟丘祠堂,供活人奠祭。地下墓穴更是极其奢华。为了让死者能继享幸福生活,就在墓中仿建院落,院落大小、陪葬物多寡,也是当时富人攀比的对象。

汉代的陪葬品除了传统的实物外,还开始把金银及艺术品埋入墓中。此时开始用砖石砌作墓室,富贵之家把砖墓仅作外椁,仍用木椁套棺,使得棺木更加牢固持久。西汉中期以前,夫妻合葬,多采用异穴合葬的新礼俗。为了解决二人死期不同的矛盾,礼俗中出现了“厝”的概念。厝者,置也,停柩待葬之义。即将 先死者停柩一侧,再待后死者一同安葬。此俗历经数千年的沿袭,至今民间仍有厝的葬义。

汉代墓室大多由石、砖、砖石混合三种建筑材料建成,而在石、砖上都刻绘有画,早期的汉墓多以建筑物为题材,画像多刻绘在墓门、主室门的主柱和门扉上,将现实生活中的建筑刻划入画面,以象征阳间住宅。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也影响了汉画的内容。汉墓也出现了歌颂智勇忠义的画像。例如,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中出土的历史故事画像约占人物画像总数的20%。

从汉代开始,墓中开始出现神话人物或者白虎、青龙等神物的画像,其意在辟邪、升仙。也有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情况的画面,如骑射、出行、舞蹈、宴飨等内容,这些画常安排在墓的前室周围和主室二侧。在墓门上刻铺首衔环,绘有吉祥的朱鸟,象征死后吉祥如意。在墓葬盖顶上刻日轮和满月,日内刻三足乌,月中刻蟾蜍,日月周围繁星密布,还刻有长虹之类的天象图和二十八宿的星相图,每一星相和天象都象征一种社会上的人事。墓中的伏羲、女娲画像,反映了对生殖的崇拜,希望在阴间也繁衍不断。

汉代墓葬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很多,大致分为金属类和陶器类。金属器有:驽机、剑、铃、带钩、钱、盖弓帽、鎏金铜钉帽、兽面形饰等。陶器主要有:鼎、壶、敦、瓮、奁、仓、俑、盘等。

墓前植柏是秦汉以来的风俗。《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云:“墓上树柏,路头石虎。”“铭旌”也叫“柩”,稍晚则称作“幡”,是招魂的标志。《礼记·檀弓》云:“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也,故以其旗识之。”郑玄注:“明旌”为“神明之旌”,此处的“神明”指死者的灵魂。

汉武帝以前,承接秦统,阴阳五行,神仙方术于芸芸众生中极为盛行。敬鬼事神,建功修德,以求神鬼的点化而获长生不死,因此汉初喜欢在重大国事决策前,常问巫占卜,敬神而重巫,巫者成了联络人神交流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祭祀鬼神的庙宇也有很多。文帝时 “街巷有巫,闾里有祝”(《盐铁论·散不足》。)鬼神观念,深入人心,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于其各自的内心深处,将宗祖崇拜与鬼神崇拜紧紧地凝结在一起,事死如生,这是汉代墓葬豪华的另一个原因。

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教与以前的神权并驾齐驱,在以后的长期发展中,儒家思想给丧葬礼仪带来了特有的繁琐性。

3、魏晋至明清时期

魏晋以后,佛教占领了人们的思想,佛教的灵魂永生、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等观念很快为人们所接受,加上东汉中期道教开始兴起,佛教僧人与道教道士积极参与民间祭祀活动,儒、释、道三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经过长期的斗争浸染,互取所长,渐渐走向吻合。

从三教对人们丧葬意识的影响来看,儒教因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对人的行为意识起主导作用,道、释二教仅起辅助作用。儒教两千余年来形成的厚葬之风和伦理道德规范,使得人们在葬仪方面,只有陪葬数量的差异,而没有厚葬观念的差异。上至贵胄富商,下至平民百姓,在对待厚葬这个问题上,观点一致。厚葬在封建社会一定意义上成了人们立身处事的标尺。

南北朝时期,中原大地战火连绵,经济萧条,厚葬之风有所收敛。

统治者身先士卒,曹操在《遗令》中说:“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戌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三国志·武帝纪》。)

魏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阻止了厚葬之风的蔓延,魏晋时期民间崇尚新葬俗:在墓前立碑的同时再于墓内放置一块墓志铭,在墓门处放陶质兽,俗称镇墓兽。该兽或踞或卧,面目狰狞,张牙舞爪,使人恐怖,墓主希望借助镇墓兽吓退侵犯坟墓之人。

隋唐期间丧葬与之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墓中置放彩绘陶俑,墓壁彩绘青龙白虎,墓顶绘日月星辰。宋元墓葬,使用仿木建筑结构的砖墓,并盛行焚烧火纸的葬俗。用纸扎制偶人、明器,在送葬的路上焚烧或堆放于坟丘之上。

明朝开始,西方传教士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出现了反理学、重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人们对于金钱和享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狂热,世风轻浮侈靡,世人只图现在快活,少管身后一切,因此墓葬内容日益简单,随葬物品多由象征性物品取代。但是贵族之墓仍相当豪华。明朝薄葬不是说不愿意花钱,而是不愿把钱财埋入地下。贵族富人在办理丧事时总是竭尽全力大摆筵席,大行斋醮,“丧则棺椁衣食,哭诵讣告吊奠,咸尊家礼。若夫客至张筵,伎乐杂,延僧供奉,讽经破狱,以及引发之日,冥器刍灵,充塞道路,务以华观为悦”(《古今图书集成》)。

明清之后,经过多次改革和演变,葬俗改除了传统丧葬上的弊端,体现了时代进步和民众思想认识的提高。但是丧礼信仰和观念的变化很难,故而丧葬礼仪仍依旧礼而行。

长不送幼,夫妻不相送

汉族传统葬礼上,有很多注意事项,诸如长不送幼、夫妻不相送、送客不出门、报丧不进门等传统葬礼习俗,都是先辈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丧家如果不注意这些,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究竟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且听小编一一为您道来。

其一、三天不出门、不扫地:家中有丧事,孝子三天不出门,其他一切事宜均交由管事者代办,除非登门报丧(部分地区有孝子登门报丧的习俗);三天不扫地,孝子们深陷悲痛之中,丧亲之痛无以言表,自是无暇顾及清扫门面了。

其二、送客不出门、不戴孝访客:有亲朋前来吊唁,吊唁完毕如需送客,只需送到家门口;戴孝的孝子不能进别人家,甚至连宅子边都不能站一会,以免给别人带来晦气。

其三、香火不断、香和长明灯不灭:香火不断,寓意死者后继有人;长明灯不灭,给死者照亮回家的路。

其四、报丧不进门:孝子报丧不能直接进人家门,要在门外喊,等有人来接后,行跪拜大礼,并告知出殡时间。

其五、份子钱不能过后补:丧家为死者举行葬礼,也是要收份子钱的。如果因事不能按时参加葬礼,过后是不允许补的,忌犯重丧。

其六、春节期间不办丧事、不报丧:如果是直系亲属,可以参与报丧,但春节期间不举办出殡仪式,最好向后延长1-2日。

其七、当年办完丧事,春节不拜年(也不接受拜年),不贴春联,不参加宴席、喜宴。

其八、家中镜面、喜庆画面等需用黑或白布遮盖,以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尊重。

其九、夫妻不相送(指不参加送别葬礼):这或许是孝眷去送葬,老伴在家执掌出殡后的其他事宜,旧时还要准备饭菜(现今是到饭店了,所以也有老伴到殡仪馆参加告别仪式的)。

其十、长者不送幼(指不参加送别葬礼)。正所谓“白发人不送黑发人”,据说这是因为白发人过于悲痛,防止身体不适或出现情绪上的更大波动,进而酿出更大悲剧。

老人去世后办理丧事一般流程

一、开死亡证明:

正常死亡的遗体凭医疗卫生部门所出据的“居民医学死亡证明书”,正常故于家中的老人可凭相关户籍资料到居委会、村委会出据的死亡证明。

二、联系治丧服务机构:

联系治丧服务机构,确定治丧总管,确定丧事仪式、流程及方案,其中包含选定殡仪馆,预定殡仪车、告别室等事宜。

四、在殡仪馆:

举行告别仪式,火化遗体后,最后交纳丧葬费用。

五、选墓,购墓,安葬,也可以老人临终前把墓地选好,火化完直接安葬即可。

选墓根据您的大概预算,选择哪个公墓,唐昭陵墓园可以为您提供一条龙服务,代您免去办理手续时的一切麻烦事情。

六、举行安葬告别仪式

1、请在告别仪式约定时间前15分钟组织亲友集合,并在礼仪人员引导下检查礼厅布置及殡仪用品等。亲友确认遗体,并由殡仪馆礼仪人员扶灵入室。

2、在礼仪人员的引导下举行告别仪式。

不可不知的传统丧葬习俗

“生”与“死”连接着人生的始终。我国自古就有“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说法,丧事是家族的一件大事。丧葬礼仪以儒家传统文化中孝道观念为核心,反映的是百姓送死问丧的基本方式。“丧葬”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逐渐形成了一整套非常繁缛的礼仪习俗。身份的不同,规格和仪程不同;地域、民族、时代的不同,丧葬习俗也各有不同。随着社会发展,殡葬改革,旧时丧葬习俗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民俗:

“葬礼”是人们对灵魂不灭的期许

在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死是生命的终结,而把它看成是人生旅程的一种转换,即从“阳世”转换到了“阴世(冥界)”。“因此,死亡也意味着死者踏上了新旅途,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从死亡到丧葬的礼仪,即以此种观念为出发点,葬礼被看做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的世界。”

而葬实际上是人们对灵魂不灭的幻想,具体又影响到三种丧葬观念:让死者回归大自然;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因此,又衍生出土葬、火葬、水葬、树葬等形式多样的丧葬形式。

礼仪:

从丧葬礼仪结构上可将这些活动分为葬前礼、葬礼、服丧之礼。据清代同治《南昌县志》记载:临终,丧主及以次男女皆跪哭,撤卧荐,携纸钱出村外焚之,凡服内亲属随丧主向社坛香烧乞水,回至房中,抬尸入殓床,启尸于堂中之殓床。前设灵位,以纸为之,即魂帛之意。含尸金银币外,兼用茶叶米。

民间对死者进行吊唁,又称“白喜事”。吊唁者都穿白衣,以志悲哀。旧时,南昌的丧葬礼仪,有一整套的礼节,主要有举丧、守灵、入殓、出殡、安葬、关山、接七这7个步骤,而礼节细化甚至可以多达14个环节。其中又以入殓、出殡、安葬、做七过程最为繁琐,守灵则最为劳民。

守灵三天

人死之后,由其亲属将遗体移入厅堂草席上,设置灵堂。如死在外地则不能进屋,在屋外另搭灵棚。灵堂前挂白幔、设灵牌、香炉、酒杯、供果、三牲、斋饭等物。灵柩用两条长凳承放,男停堂东,女停堂西,子媳穿白长衫、披麻布,着白袜、草鞋或缀白布鞋,戴竹箬丧冠,挂一朵白花,父丧冠左,母丧冠右。孙辈均穿白布孝服。亲友们在出殡前要不分日夜一直守在灵堂。

寿衣“七上八下”

给死者更换“寿衣”、包裹尸体、装入棺材的全过程,谓之“入殓”。给死者换“寿衣”,要先挑选吉日良辰,决定入殓、出殡、下厝时间。由孝男孝女去帮其换衣。寿衣的布料是绸料或布料,换上寿衣以及布袜、布鞋,口中放一银币,俗称“下含”后,由孝子抱抬死者头部,女儿或女婿捧脚,放死者入棺,再在死者身上铺上“百子寿被”,最后盖棺,钉上四枚“子孙钉”。

海口将扩大基本殡葬服务补贴范围

海南日报记者近日从海口市民政局获悉,根据《海口市深化殡葬改革推动绿色殡葬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海口将扩大基本殡葬服务补贴范围。

根据《办法》规定,具有海口市户籍,并在海口市殡仪服务机构实行遗体火化的,可享受基本殡葬服务补贴。补贴项目为:1.遗体接运费(普通殡葬专用车,限主城区范围内,含车辆消毒);2.遗体消毒费;3.遗体存放费〔3天内普通冷藏(冻)柜〕;4.遗体火化费(普通火化设备);5.骨灰寄存费(不超过1年)。上列项目的补贴最高限额标准为1640元/具,在限额标准内实报实销。

《办法》指出,对具有海口市户籍的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定期抚恤待遇的重点优抚对象和自行选择火化的土葬区人员,在海口市殡仪服务机构火化的,海口市政府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2000元。对具有海口市户籍,火化后实行树葬、花葬、壁葬、草坪葬、海葬等绿色生态、节地葬法的,海口市政府再给予一次性补助2000元。

据介绍,从2018年3月28日至2020年7月31日,海口市惠民殡葬补贴申请人数合计1742人,发放金额逾256万元。

最多累计补贴5640元!海口实行惠民殡葬政策,减轻丧葬负担

根据海口市出台的《海口市深化殡葬改革推动绿色殡葬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通过惠民殡葬政策的实施,深化殡葬改革,推动绿色殡葬,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在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中作出海口贡献。

根据《办法》规定,一是扩大基本殡葬服务补贴范围。对具有海口市户籍,在市殡仪服务机构实行遗体火化的,可享受基本殡葬服务补贴。补贴项目为:1.遗体接运费(普通殡葬专用车,限主城区范围内,含车辆消毒);2.遗体消毒费;3.遗体存放费〔3天内普通冷藏(冻)柜〕;4.遗体火化费(普通火化设备);5.骨灰寄存费(不超过1年)。上列项目的补贴最高限额标准为1640元/具,在限额标准内实报实销。

二是对具有海口市户籍的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享受定期抚恤待遇的重点优抚对象和自行选择火化的土葬区人员,在市殡仪服务机构火化的,市政府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2000元。

三是发放节地生态安葬补贴。对具有海口市户籍,火化后实行树葬、花葬、壁葬、草坪葬、海葬等绿色生态、节地葬法的,市政府再给予一次性补助2000元。

基本殡葬服务补贴、节地生态安葬补贴所需资金由市、区财政按共享税比例共同负担,列入各级民政部门预算,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对该资金使用情况,民政部门要进行年度绩效考评,形成考评报告报市政府,并抄送财政部门。

海口市自2018年2月起,将惠民殡葬补贴范围从原来的贫困人员扩大到全市户籍居民,凡海口市户籍居民去世后,在市殡仪馆火化,基本殡葬服务费用1640元全免费,同时对采取生态葬法和土葬改革区死者火化、贫困人员还有额外补贴,累计补贴金额最多可达5640元。

据悉,从2018年3月28日至2020年7月31日,海口市惠民殡葬补贴申请人数合计1742人,发放金额2565870元,极大地减轻了群众丧葬负担。

权威发布!海口2022年起全域施行火葬

记者28日从海口市民政局获悉

2022年1月1日起

海口全市行政区域

将执行火葬区相关政策

根据海南省出台的《海南省推行绿色殡葬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将海口市行政区域划为火葬区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意见,海口市全域划为火葬区。

该《批复》指出,根据循序渐进、分类实施的原则,对于已划定为火葬区的海口市21个街道办事处辖区继续执行火葬区相关政策,给予由土葬改革区新调整为火葬区的22个镇2年的缓冲期,2022年1月1日开始全市行政区域执行火葬区相关政策。

在缓冲期内,土葬改革区死亡人口遗体应安葬到公墓内,对暂时没有公墓的镇(村)应尽可能选择荒山瘠地实行集中安葬,不得用钢筋混凝土、花岗岩等石材建造坟墓,推广平地深埋、不留坟头的遗体安葬方式。

记者获悉,海口市民政局将采取有力措施,依法推广火葬,提高火化率。火葬区死亡人口除国家另有规定外,遗体必须火化。坚决杜绝散埋乱葬行为,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对沿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县级和镇级公路两侧,沿河流、水库岸边,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旅游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集中住宅区、可视范围内的各类散墓,逐步集中迁至公墓安葬或就地深埋,不留坟头,不留标记,植树绿化。对城市规划区、工业园区范围内的旧坟墓,一律迁入公墓集中安葬。对新增死亡人员,火葬区遗体火化后的骨灰应当安放在公墓或市殡仪服务机构骨灰楼内,不得散埋乱葬,不得将骨灰装棺再葬,不得超标准建墓立碑。

海口遗体火化工人朱剑

海口遗体火化工人朱剑:站在“人生最后一岗”上值班

编前语:清明时节雨纷纷。在这个饱含着浓浓思念的季节里,人们或怀念或祭拜逝去的亲友。然而,多年来,有一个地方总让人感到特别神秘和充满挑战。这里的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和死者打交道,运送、整理尸体,整容装饰死者容貌,以及火化和收取骨灰等。他们常年工作在我们的视线之外,却默默地坚守在这个寂寞及常年“心悸”的岗位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死者有尊严,让生者有思念。他们,就是殡仪馆的工作人员。近日,南海网记者来到海口市殡仪馆,探访殡仪职业工作人员一些鲜为人知的“送别”故事。

5年来,几乎每一天,朱剑早上7点半就要换好工作服到岗准备工作。登记、火化证明检查等工作程序结束,并且举行完遗体告别仪式后朱剑要对遗体进行编号,然后开始遗体火化工作。(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20年来,只要有刚认识朱剑的人问到他在哪工作的时候,他都会很幽默的回答:“人生最后一站。”已经在这个岗位上“站”了5年的朱剑,用自己的人生去诠释最后一站的五味杂陈。5年了,风里来雨里去,他在这个遗体火化车间里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坚守着,“虽然有苦有累有过被别人取笑,但却有许许多多的死者家属因此感激,这样就足够让我感到这份工作的意义、价值所在了。”朱剑腼腆地说。

42岁的遗体火化工人

3月31日早上7时30分许,朱剑如往常一样戴起手套,步伐如一来到火化车间。虽然偌大的火化间他和工友昨晚已经打扫过,但“每天早上都要重新打扫一遍”。从火化炉的开关到地板,他打扫得仔细。他说:“干净的环境不仅尊重死者家属,也尊重逝者”。

个子很高大,一脸的憨厚。虽然年纪不大,但这位来自四川内江的遗体火化师傅已经在海口市殡仪馆工作了20年时间。

1993年夏季,那时血气方刚的朱剑一个劲儿来到海南,凭着吃苦耐劳的品性,他立即受聘在一家酒店工作。因为会开车,三年后的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应聘到海口市殡仪馆,成为一名“拉尸工”。

朱剑说,那时年轻,力气很大,感觉这工作“刺激”。虽是这样想,但刚开始手接触到尸体时,他“心里非常紧张,毕竟手里抬的是一具尸体啊”。但看到同事的“淡定”后,他也“假装淡定”。虽然第一次工作没有出差错,可是当晚“老梦到自己抬尸体,并惊出一身冷汗”。

但是,第二天一早,他依然早早来到单位,等候任务。他说:“那天早上起床后,看到窗外暖暖的阳光,感觉非常踏实,心里想这也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只要战胜自己心理上的恐惧,其实这也是一种服务社会的工种”。

从那时起,朱剑起早贪黑,搬运尸体、开车,虽然“又脏又累”,但他从来没有喊过一声苦或累。因为不久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工作“显得非常有价值,生死只不过是眼开眼闭之间,人生图什么嘛,主要就是活着能为社会、为别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的事情”。

遗体传输到火化炉里,炉门关闭,朱剑按了一下火化炉右侧的“点火”开关,炉内立刻燃起了熊熊大火。他在检查火化炉喷油设施是否正常工作。(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或许是这种生命的价值,这些年来,他也有过很好的机会换工作,但最后还是选择留在了这里。

在整个殡仪服务工作中,火化工作尤其重要,也“很脏很累”。因为这样,这些年来,该车间的工人都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的来到这里干一天就再也不回头。

5年前,因为海口市殡仪馆火化车间需要人手,接到领导通知的朱剑二话不说立即报到上班。他说,“一个单位里面和一个家庭一样,脏活累活需要有人去做”。因为此前他曾“耳濡目染”,所以经过两天的学习操作,他就熟练了火化的规范操作。

没有假期的岗位

5年来,几乎每一天,朱剑早上7点半就要换好工作服到岗准备工作。登记、火化证明检查等工作程序结束,并且举行完遗体告别仪式后朱剑要对遗体进行编号,然后开始遗体火化工作。“家属签字火化尤其,千万不能马虎。”朱剑说,签字火化必须是逝者直系亲属才可以,避免造成很多没必要的麻烦。

当天上午火化遗体相对不多,只有两具,但哪怕是这样,朱剑几乎没有停歇的时间。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三点,“工作时间基本上都是站立,赶上加班的时候,中午饭都没时间吃。”而平常都要火化5具以上,繁忙的时候一天达到10多具,“那真是一刻都不能歇”。

下午2点,朱剑开始对火化间、火化炉的清理和对第二天工作的准备。清理工作听起来没什么,但实际操作起来也是个体力活,首先要将火化炉反复进行清理,以保证每一次进行火化时,炉内都是干净清洁的,这个程序就要花费2个多小时,对火化间的清理进行完毕后还要对遗体号进行重新摆置。

哪怕是冬天这里也热气腾腾

上午9时8分,朱剑开始对当天的第二具尸体火化。遗体传输到火化炉里,炉门关闭,朱剑按了一下火化炉右侧的“点火”开关,炉内立刻燃起了熊熊大火。

朱剑介绍,开火后炉内的设备会自动向尸体喷洒柴油,此时火化炉内温度一般在1600℃,几个火化炉同时作业的话,整个火化间温度就会提高。而且为了尸体可以完全焚化,火化师要打开炉门五六次,进行翻动。每一次打开炉门,那铺面而来的热浪都让人浑身难受。

虽然室外气候微冷,但此时的火化间里却热气腾腾,此时的朱剑额头还冒出汗水。他说,天气温和的时候还好,但海南长夏短冬,天气常年属于温热状态,每年5月开始到10月,就是他们最辛苦的季节,因为“车间里面温度很高,而且不能放设空调,只能满身大汗工作”。

此外,由于一些逝者亲属用毛毯、棉被包裹遗体,导致焚烧后冒出大量浓烟,由于气压低的原因,浓烟很难排出去,严重的时候都睁不开眼。

虽然设备是自动化控制,但火化期间却不能放松,“如观察火候是否合适,有的尸体胖有的瘦,所以要求的火候也不一样,这个不仅凭经验,也需要主要观察”。

在火化间内,采访中南海网记者体会到车间环境的恶劣,轰隆轰隆的机器声音,热辣辣的烟气,站立不到两分钟已经热得浑身出汗。令人烦躁的是,一旁还有死者家属悲伤痛哭。

然而,对于这些,朱剑感觉已经习以为常,“工作环境就是这样,改变不了,只能适应”。

虽然设备是自动化控制,但火化期间却不能放松,“如观察火候是否合适,有的尸体胖有的瘦,所以要求的火候也不一样,这个不仅凭经验,也需要主要观察”。朱剑在观察火候。(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脏活累活需要有人去做”

上午9时45分,第一具尸体已被火化完毕。朱剑再按火化炉开关,输送带便自动把烧的骸骨和骨灰输送出炉外。此时,朱剑和同事拿着铁棍,从炉里小心翼翼地把骨灰扒出来,又上下左右检查了几遍,确认炉里的骨灰扒得干净。

经过冷却后,朱剑开始装骨灰,徒手捡出头、手、脚不同部位的骸骨,装盒时,他小心翼翼,把脚部的骸骨放在最下部,然后是手部,头部的放在最上面。朱剑说: “这样的摆放法,是按照当地的风俗来,才能让死者走好。我们用手捡,不用夹子不戴手套,也是对死者的敬重。死亡是一件平等的事情,不论他生前是达官贵人、平民百姓还是罪犯。”

朱剑认为,作为一名火化师傅,能让逝者安详地离开,从容地走向下一段旅程,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或许是这样,这些年来,每当有刚认识的朋友问及他的工作岗位时,朱剑都爽朗地介绍,“自己在人生最后一站站岗”。他认为,一道火门隔开了两个世界,维系的就是人性和情爱。

所以,哪怕多苦多累多“晦气”,朱剑从没有想过放弃这份工作,“不仅是为了生活,因为这个社会脏活累活也需要有人去做,要做就要做好”。

采访后记:海口市殡仪服务公司“一站式”便民服务

采访结束后,海口市殡仪服务公司经理秦齐称,多年来,这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默默无闻地服务着社会,他们在“特殊的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勇于奉献。

而自海口市开展“双创”活动以来,该公司坚持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使“脏乱差”现象得到遏制和改善,馆区内面貌更是焕然一新。同时,建立并完善岗位责任制、监督检查、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相关规章制度。全面落实殡葬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监督等“六公开”制度,规范服务流程。实行标准化管理,严格执行咨询接待、接运消毒、悼念告别、遗体火化、骨灰存放等环节的服务标准。加快殡葬服务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效能。

另外,该公司积极开展上门服务、“一站式”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根据丧葬差异,提升服务理念,拓展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注重服务效果,提高服务效率,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层次、个性化丧葬需求。

据了解,公司的这些举措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与认可, 2015年9月—2016年2月,火化量为986具,同期增长约10%。

秦齐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市民对文明殡葬的进一步了解和参与,今后将对殡仪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市民支持文明殡葬,更加支持和理解黄坤、朱剑等殡仪服务者的工作,共同为海口“双创”出力。

(南海网海口4月1日消息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报道)

全市殡仪服务机构恢复正常祭扫服务

全市殡仪服务机构恢复正常祭扫服务

海口市民政局关于全市

殡仪服务机构恢复正常祭扫服务的通告

为贯彻落实《海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关于做好下一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琼肺炎指〔2020〕79号)精神,加快恢复社会正常生活秩序,根据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现就全市祭扫活动通告如下:

一、即日起,市殡仪馆、颜春岭公墓、吉荫贤公墓、富山公墓、浮陵水公墓恢复正常现场祭扫服务。

二、现场祭扫中,禁止焚烧纸钱、高香,禁止燃放烟花鞭炮等明火祭祀行为。

三、各殡仪服务机构要严格履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对祭扫活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采取电话预约等措施,实行分时分段错峰祭扫,防止人员聚集。

此前规定与本通告不一致的,以本通告为准。

海口市民政局

2020年4月14日

原标题:海口:全市殡仪服务机构恢复正常祭扫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