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遗体火化工人朱剑

海口遗体火化工人朱剑:站在“人生最后一岗”上值班

编前语:清明时节雨纷纷。在这个饱含着浓浓思念的季节里,人们或怀念或祭拜逝去的亲友。然而,多年来,有一个地方总让人感到特别神秘和充满挑战。这里的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和死者打交道,运送、整理尸体,整容装饰死者容貌,以及火化和收取骨灰等。他们常年工作在我们的视线之外,却默默地坚守在这个寂寞及常年“心悸”的岗位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死者有尊严,让生者有思念。他们,就是殡仪馆的工作人员。近日,南海网记者来到海口市殡仪馆,探访殡仪职业工作人员一些鲜为人知的“送别”故事。

5年来,几乎每一天,朱剑早上7点半就要换好工作服到岗准备工作。登记、火化证明检查等工作程序结束,并且举行完遗体告别仪式后朱剑要对遗体进行编号,然后开始遗体火化工作。(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20年来,只要有刚认识朱剑的人问到他在哪工作的时候,他都会很幽默的回答:“人生最后一站。”已经在这个岗位上“站”了5年的朱剑,用自己的人生去诠释最后一站的五味杂陈。5年了,风里来雨里去,他在这个遗体火化车间里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坚守着,“虽然有苦有累有过被别人取笑,但却有许许多多的死者家属因此感激,这样就足够让我感到这份工作的意义、价值所在了。”朱剑腼腆地说。

42岁的遗体火化工人

3月31日早上7时30分许,朱剑如往常一样戴起手套,步伐如一来到火化车间。虽然偌大的火化间他和工友昨晚已经打扫过,但“每天早上都要重新打扫一遍”。从火化炉的开关到地板,他打扫得仔细。他说:“干净的环境不仅尊重死者家属,也尊重逝者”。

个子很高大,一脸的憨厚。虽然年纪不大,但这位来自四川内江的遗体火化师傅已经在海口市殡仪馆工作了20年时间。

1993年夏季,那时血气方刚的朱剑一个劲儿来到海南,凭着吃苦耐劳的品性,他立即受聘在一家酒店工作。因为会开车,三年后的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应聘到海口市殡仪馆,成为一名“拉尸工”。

朱剑说,那时年轻,力气很大,感觉这工作“刺激”。虽是这样想,但刚开始手接触到尸体时,他“心里非常紧张,毕竟手里抬的是一具尸体啊”。但看到同事的“淡定”后,他也“假装淡定”。虽然第一次工作没有出差错,可是当晚“老梦到自己抬尸体,并惊出一身冷汗”。

但是,第二天一早,他依然早早来到单位,等候任务。他说:“那天早上起床后,看到窗外暖暖的阳光,感觉非常踏实,心里想这也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只要战胜自己心理上的恐惧,其实这也是一种服务社会的工种”。

从那时起,朱剑起早贪黑,搬运尸体、开车,虽然“又脏又累”,但他从来没有喊过一声苦或累。因为不久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工作“显得非常有价值,生死只不过是眼开眼闭之间,人生图什么嘛,主要就是活着能为社会、为别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的事情”。

遗体传输到火化炉里,炉门关闭,朱剑按了一下火化炉右侧的“点火”开关,炉内立刻燃起了熊熊大火。他在检查火化炉喷油设施是否正常工作。(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或许是这种生命的价值,这些年来,他也有过很好的机会换工作,但最后还是选择留在了这里。

在整个殡仪服务工作中,火化工作尤其重要,也“很脏很累”。因为这样,这些年来,该车间的工人都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的来到这里干一天就再也不回头。

5年前,因为海口市殡仪馆火化车间需要人手,接到领导通知的朱剑二话不说立即报到上班。他说,“一个单位里面和一个家庭一样,脏活累活需要有人去做”。因为此前他曾“耳濡目染”,所以经过两天的学习操作,他就熟练了火化的规范操作。

没有假期的岗位

5年来,几乎每一天,朱剑早上7点半就要换好工作服到岗准备工作。登记、火化证明检查等工作程序结束,并且举行完遗体告别仪式后朱剑要对遗体进行编号,然后开始遗体火化工作。“家属签字火化尤其,千万不能马虎。”朱剑说,签字火化必须是逝者直系亲属才可以,避免造成很多没必要的麻烦。

当天上午火化遗体相对不多,只有两具,但哪怕是这样,朱剑几乎没有停歇的时间。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三点,“工作时间基本上都是站立,赶上加班的时候,中午饭都没时间吃。”而平常都要火化5具以上,繁忙的时候一天达到10多具,“那真是一刻都不能歇”。

下午2点,朱剑开始对火化间、火化炉的清理和对第二天工作的准备。清理工作听起来没什么,但实际操作起来也是个体力活,首先要将火化炉反复进行清理,以保证每一次进行火化时,炉内都是干净清洁的,这个程序就要花费2个多小时,对火化间的清理进行完毕后还要对遗体号进行重新摆置。

哪怕是冬天这里也热气腾腾

上午9时8分,朱剑开始对当天的第二具尸体火化。遗体传输到火化炉里,炉门关闭,朱剑按了一下火化炉右侧的“点火”开关,炉内立刻燃起了熊熊大火。

朱剑介绍,开火后炉内的设备会自动向尸体喷洒柴油,此时火化炉内温度一般在1600℃,几个火化炉同时作业的话,整个火化间温度就会提高。而且为了尸体可以完全焚化,火化师要打开炉门五六次,进行翻动。每一次打开炉门,那铺面而来的热浪都让人浑身难受。

虽然室外气候微冷,但此时的火化间里却热气腾腾,此时的朱剑额头还冒出汗水。他说,天气温和的时候还好,但海南长夏短冬,天气常年属于温热状态,每年5月开始到10月,就是他们最辛苦的季节,因为“车间里面温度很高,而且不能放设空调,只能满身大汗工作”。

此外,由于一些逝者亲属用毛毯、棉被包裹遗体,导致焚烧后冒出大量浓烟,由于气压低的原因,浓烟很难排出去,严重的时候都睁不开眼。

虽然设备是自动化控制,但火化期间却不能放松,“如观察火候是否合适,有的尸体胖有的瘦,所以要求的火候也不一样,这个不仅凭经验,也需要主要观察”。

在火化间内,采访中南海网记者体会到车间环境的恶劣,轰隆轰隆的机器声音,热辣辣的烟气,站立不到两分钟已经热得浑身出汗。令人烦躁的是,一旁还有死者家属悲伤痛哭。

然而,对于这些,朱剑感觉已经习以为常,“工作环境就是这样,改变不了,只能适应”。

虽然设备是自动化控制,但火化期间却不能放松,“如观察火候是否合适,有的尸体胖有的瘦,所以要求的火候也不一样,这个不仅凭经验,也需要主要观察”。朱剑在观察火候。(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脏活累活需要有人去做”

上午9时45分,第一具尸体已被火化完毕。朱剑再按火化炉开关,输送带便自动把烧的骸骨和骨灰输送出炉外。此时,朱剑和同事拿着铁棍,从炉里小心翼翼地把骨灰扒出来,又上下左右检查了几遍,确认炉里的骨灰扒得干净。

经过冷却后,朱剑开始装骨灰,徒手捡出头、手、脚不同部位的骸骨,装盒时,他小心翼翼,把脚部的骸骨放在最下部,然后是手部,头部的放在最上面。朱剑说: “这样的摆放法,是按照当地的风俗来,才能让死者走好。我们用手捡,不用夹子不戴手套,也是对死者的敬重。死亡是一件平等的事情,不论他生前是达官贵人、平民百姓还是罪犯。”

朱剑认为,作为一名火化师傅,能让逝者安详地离开,从容地走向下一段旅程,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或许是这样,这些年来,每当有刚认识的朋友问及他的工作岗位时,朱剑都爽朗地介绍,“自己在人生最后一站站岗”。他认为,一道火门隔开了两个世界,维系的就是人性和情爱。

所以,哪怕多苦多累多“晦气”,朱剑从没有想过放弃这份工作,“不仅是为了生活,因为这个社会脏活累活也需要有人去做,要做就要做好”。

采访后记:海口市殡仪服务公司“一站式”便民服务

采访结束后,海口市殡仪服务公司经理秦齐称,多年来,这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默默无闻地服务着社会,他们在“特殊的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勇于奉献。

而自海口市开展“双创”活动以来,该公司坚持以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使“脏乱差”现象得到遏制和改善,馆区内面貌更是焕然一新。同时,建立并完善岗位责任制、监督检查、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相关规章制度。全面落实殡葬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监督等“六公开”制度,规范服务流程。实行标准化管理,严格执行咨询接待、接运消毒、悼念告别、遗体火化、骨灰存放等环节的服务标准。加快殡葬服务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效能。

另外,该公司积极开展上门服务、“一站式”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根据丧葬差异,提升服务理念,拓展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注重服务效果,提高服务效率,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层次、个性化丧葬需求。

据了解,公司的这些举措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与认可, 2015年9月—2016年2月,火化量为986具,同期增长约10%。

秦齐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市民对文明殡葬的进一步了解和参与,今后将对殡仪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市民支持文明殡葬,更加支持和理解黄坤、朱剑等殡仪服务者的工作,共同为海口“双创”出力。

(南海网海口4月1日消息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报道)